全面实行“分线预算”
推进预算管理创新
湘 潭 大 学
(2015年4月27日)
近年来,在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,我校积极探索实行“分线预算”管理,预算水平稳步提升,被省教育厅、财政厅评为基层单位“样板预算”,湖南卫视曾进行专题报道。下面,就我校预算管理情况汇报如下:
一、树立科学“分线预算”管理思路
因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及银根紧缩影响,2009年我校面临巨额债务和办学资金紧张的双重压力,财务形势非常严峻。为充分调动收入筹措积极性,严格控制预算支出,全校上下积极开展“开源节支”工作,并提出了“分线预算,分类控制”的创新思路,探索实行“分线预算”管理。
传统预算一般以“统收统支”模式进行编制,学校难以充分考虑收入的可支配性,极易产生预算支出超出可支配财力安排、预算执行缺乏资金保障等问题。为此,我校严格区分稳定性收入、开源性收入和不可分配收入,不仅考虑收入实现的可能性,同时强调支出安排与预算收入的配比性,充分体现出了“量入为出、收支平衡”的基本原则。开源性收入谨慎纳入学校统筹预算安排范围,不可分配收入绝不纳入学校统筹预算安排范围,预算支出必须资金到位后方可执行。具体思路为:将预算收支区分为线上项目与线下项目。线上项目是主体,其内容包括可分配收支;线下项目是辅助,其内容是不可分配收支。线上项目与线下项目分类控制,各自平衡。
列于线上项目的可分配收入,包括稳定性收入和开源性收入。稳定性收入根据历史状况和计划年度的特点进行测算,是必须实现的收入项目;开源性收入要求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实现,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。
列于线上项目的可分配性支出,包括刚性支出和可调节支出,以“勤俭节约、统筹兼顾、保证重点”为原则进行安排。
列于线下项目的不可分配收支,主要是指不可统筹使用的专项拨款,包括学科建设、科研经费等,严格按照专项核算、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预算管理。
二、积极创新“分线预算”管理方法
我校从程序化、制度化、标准化、信息化等四个方面,改进了预算管理方法,全面保障“分线预算”的顺利实施。
一是程序化。我校严格执行“两上两下”程序,科学编制预算方案;成立了预算与经费审核委员会,加强预算科学性、合理性的审核;预算方案严格按照“三重一大”程序和原则呈报校党委会研究审定,做到了科学预算,民主预算;我校财务部门定期分析预算情况,校党委会定期研究预算重大问题;每年10月,学校党委会召开专题会议,研究当年预算调整方案。
二是制度化。我校制定了《湘潭大学开源节支方案》,明确预算收支控制的责任主体与责任内容;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,建立起了“副职分管、正职监管、集体决策、民主监督”的预算监督机制,强化预算执行刚性。
三是标准化。我校加强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,做到了预算安排有据可查。其中:人员经费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的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标准等进行安排;日常运行经费和教学管理经费等分别根据人员编制、学生人数和定额标准进行安排;水电费、物业管理费等严格按照校舍、校园面积和定额标准等进行安排。
四是信息化。为提高预算管理效率,我校自主研发了财务预算管理系统,基础信息采集、预算申报、预算审核、预算控制数下达和预算执行分析等全面实现了网络信息化管理。
三、加强预算管理的几点体会
一是领导重视是关键。预算的核心是 “经济蛋糕”的合理分配,这与全校师生及学校发展的整体利益密切相关。如果没有书记、校长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,没有分管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面把控,预算分配很难做到科学统筹、合理分配,预算执行就很难发挥刚性效应。
二是执行落实是根本。预算管理工作的根本在于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。校财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预算管理关口,营造出“领导重视、部门配合、全员参与”的管理氛围。
三是队伍精干是保障。预算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,学校要配备一批爱岗敬业、熟悉政策和业务优良的高素质财务人员,建设一支精干的财务管理队伍。
湖南省教育会计学会 Copyright © 1996 - 2015 hnedu.gov.cn, All Rights Reserved
湘教QS1-200504-000001 湘ICP备09005173号-2